baet365官方网站「GymSquare Weekly 」是我们的周更栏目,整合一周国内外有趣的健身新闻和健身方式,每周末更新。
健身房销售淡季已到来。无论是用户的购卡需求,还是到店的消课意愿,都会在气温降低时有所减少。并且令人在意的是,疫情下门店复工的推迟,也很大程度缩短了今年健身卡消费旺季,其中又以7月才全面复工的北京最为严重。
比如说,作为疫情后的首次大规模现金流储备,我们能看到乐刻、一兆韦德、超级猩猩等在双十一储值卡、会籍卡营销上尤为激烈。但另一方面,健身房的突发闭店,甚至是朋友圈的「健身房脱手」服务推广,也再次涌现。
在2020年健身房寒冬的到来时刻,这里有一份过冬指南。指南源于今年的健身市场趋势,以及政策意见导向,具体涵盖三个部分:付费模式、门店服务、健身内容。
在2020年,健身房的付费模式已经产生了变化。包括传统俱乐部在内,会员按月付费成为疫情下的新消费趋势。
本周,连锁健身俱乐部威尔仕健身宣布,将在全国门店实行会员「月月付」的会籍付费模式,即采取自主按月扣费(autopay),每月最低价格为266元。12月,「月月付」将推广至全国门店。
事实上,最早从今年5月开始,美团率先面向包括健身房的内的服务业,上线「美团月付」功能,用户最长可分12期支付费用。到了7月30日,支付宝蚂蚁花呗新产品「花呗月月付」发布,用户分月付款且无手续费。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于常规月付制,当下更多的月付健身卡更像是分期付费产品。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金融借贷模式,降低用户的购买门槛。同样是售出1张年卡,但因为有金融机构的参与,会员无需一次支付全款,仅需按12个月分期付费。
这可能是疫情期间消费意愿低下时,健身房高效转化的较好方法。同时也能进一步绑定会员,使健身房能长期维持甚至扩充现金流收入。
但另一方面,在去杠杆的大环境下,采用全新月付制的健身房,需考虑负债风险。
当然,在宏观的政策层面,规范付费制度以降低企业负债风险的意见,也在疫情期间被重新强调。
同样在本周,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网站发布消息,呼吁教育培训经营者规范校外预付费,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而在10月26日,江苏省司法厅于出台《江苏省预付卡管理办法(草案)》提到,单张记名卡限额不得超过5000元,单张不记名卡限额不得超过1000元。
其实通过政策能发现,管理更多的仍在于预付款额度,及产品交付时长。而对于全新的月付制健身卡来说,做好体验交付准备是不变的核心。
在电商平台以外,无理由退款的规定即将登陆健身房。而「现场成交」的传统销售模式,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
今年11月5日,《上海市体育健身行业会员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征求意见稿)》发布,「七天冷静期退费」条款——消费者在签署合同次日起的7日内,在未开卡使用会员服务的情况下,都可以单方面解除合同并获得全额退款。
过了半个月,《江苏省预付卡管理办法(草案)》发布,其中也大篇幅的提到,消费者付款后有「冷静期」。甚至对比上海的征求意见稿,江苏的管理办法草案,设置了15天的健身卡可退款周期,且无论开卡与否。
健身卡7-15天可退款的背后,意味着用户有更多的选择权。对于健身房来说,需要将重心从现场成交,转移至7-15天的用户留存。
如果健身卡「冷静期」制度全面落地,首先能预见的,是仅以成交额为导向的传统POS(Present Order Sales)模式,受到冷静期制度的限制。
这种销售模式通常指代会籍卡售出后,将客户转接私教并快速开单。背后逻辑,则高度依赖于现场引导的消费意向,甚至是消费者自身的冲动消费意志。
比如说,会籍岗位迭代为服务岗,以签约新单,会员满意度、流失率等做为考核指标,并非现金流业绩。而当会员加入后,需要由私教承担留存作用。baet365baet365
因为会员需要得到高质量服务,才能长时间留存,这或将被更多健身房作为主要KPI。
健身课程的同质化,已经成为健身房运营痛点。相反,差异化的课程,是维护健身房品牌差异化和独立性的核心所在。
而自研发课程,似乎是个较好的解决方案。事实上就在今年,在团课健身房之外,包括一兆韦德、威尔仕等传统俱乐部,都在推进自研课程的创新。
其实能看到,更多传统健身房在品牌运营商作出革新。比如签约明星代言人,以及网红门店的开业等。
例如课程氛围颇为「宗教化」的SoulCycle,就是营造用户社群的关键。甚至在家用健身领域,FITURE基于健身镜做直播课,以及Keep推出单车直播课的意义,在于使用互动,实现更好的用户体验。
这股趋势首先体现在运动休闲品牌的销量增长。lululemon自年初以来,baet365股价上涨了54%,市值达到466亿美元,Gymshark在美国7、8月份的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150%,根据SameWeb的统计,位于洛杉矶的运动休闲品牌Alo Yoga也成为疫情之下流量增长最快的运动服饰品牌。
Nike在今年7月推出了Icon Clash运动休闲系列,运动户外品牌L.L.Bean也推出了日常系列产品,旗下拖鞋的销量在9月和10月同比增长115%,休闲款的运动衫和羊毛衫的销售额也分别增长了80%和52%。
Gap旗下的休闲服饰品牌Old Navy表示,第三季度运动品类产品增加了55%,推动整体销量增长15%。而奢侈品牌Calvin Klein也发力运动服饰市场,于上周宣布Nike女装高级创意总监Jessica Lomax将担任公司的全球设计总监。
疫情之下,运动服饰与休闲服饰的边界愈发模糊,背后是用户在焦虑时期,想要寻找穿着的舒适感的消费心理。
休闲服饰品牌Abercrombie&Fitch的首席执行官Fran Horowitz在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今年疫情使得消费者观念发生变化,人们更加重视产品的柔软性和舒适感。”
而休闲服装品牌American Eagle的首席创意官Jennifer Foyle也表示: “在疫情之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希望得到可以在睡眠、休息、锻炼等全天候休闲场景穿着的产品。”
据全球市场调研公司NPD预测,运动衫、运动裤、睡衣和袜子等主打休闲舒适的产品将在圣诞节期间占美国服装总支出的31%,高于2019年第四季度的26%。
NPD表示,“从运动服饰品牌L.L.Bean到休闲服饰品牌Urban Outfitters再到服装零售商Kohl’s,越来越多的服装品牌在今年圣诞节的营销活动中强调舒适的商品。”
运动服饰正在突破固定运动场景的限制,成为更多人舒适自在的日常选择,甚至更有运动成为生活方式的大趋势。
《中国运动康复产业白皮书》发布,全美疫情带动冥想APP Calm大增长,2020上海马拉松今日开赛。
11月28日,由运动康复产业联盟组织编写的第一版《中国运动康复产业白皮书》正式发布。
《白皮书》指出,运动康复行业市场规模呈上升趋势。从门店数量来看,2020年底,运动康复领域机构门店数已接近400家,过去3年增长率超40%。就目前的运动康复门店来看,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和广州等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一线城市的平均单次治疗价格为800-1200元。
然而,中国目前机构数量和欧美国家相距甚远。从机构密度来看,每362万人才有一家康复机构,而在美国这一数字仅为8400人。
但是,运动人群的增加和康复认知度的提高,将持续驱动运动康复产业发展。2020年中国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3亿人,按10%-20%的运动损伤率来估算,运动损伤人数预计可达1亿人,运动康复需求潜力较大。
当前,运动康复产业的发展面临几点挑战,包括核心技术与运营管理人才缺口巨大、医疗执照审批与运营管理尚待标准化、和支付体系有待完善等。
然而,运动康复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前景可观。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增多、规范化门店经营和行业环境改善,以及机构数量扩容等有利因素将进一步促进运动康复行业的发展。
美国冥想公司Calm赞助了CNN对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结果的报道,在CNN显示「选情快报」(Key Race Alert)的时候,画面左下角出现品牌图标,以此来提醒观众需要放松。
Calm的发言人表示,该公司之所以决定在CNN投放广告,是为了通过提高人们对冥想的关注,来帮助解决公众在大选中的焦虑情绪。
这一举措提高了Calm App的下载量。根据营销分析公司Sensor Tower统计,Calm的排名比大选前一天上升了20位,在美国所有应用和游戏中排名第79位。在美国健康和健身类中排名第一。
其实早在年初,疫情导致的大众焦虑情绪,已经正在促进Calm的增长。今年4月Calm下载量跃升至160万,比1月增长了36%。
此外,更多企业雇主也希望通过冥想App缓解员工的压力情绪。今年5月,Calm和Kaiser Permanente达成了协议,为1240万名企业员工免费提供冥想服务。Calm的首席策略官Alex Will在接受CNBC的采访时说 ,“目前公司有20多名员工专注于企业销售。更多公司意识到员工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性。”
Calm创立于2012年,目前市值已达到10亿美元。公司通过App,提供音频冥想内容、助眠故事及放松身心的音乐,帮助用户改善精神状态。
疫情焦虑带动了更多冥想App的增长,如Calm的竞争对手Headspace也是一款冥想App,目前有超过6500万用户。Headspace的相关负责人曾告诉CNBC,疫情期间寻求提高员工心理健康的公司数量增加了500%以上,在App中使用「压力冥想」课程的用户人数增加了六倍。
2020年上海马拉松将于今日举行,由于疫情在全球范围的影响,上海马拉松将参赛人数从去年的38000人缩减至9000人,只设置了全程马拉松组,而且没有邀请国际选手参赛。
此外,今年上马还推出了「线日,这是上马举办的首个线上赛事。根据上马组委的说法,希望线上跑作为正式比赛前的预热,扩大上马线下赛事的影响力。
随着疫情形势趋于常态化,全国多地马拉松赛事恢复。10月,太原马拉松赛、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举办。11月,除上海马拉松外,西安、成都和无锡等地马拉松赛事也相继举办。
据新华网报道,马拉松赛事在今年重启之初,赛事规模一般控制在几千人次。而在11月举办的多场马拉松,赛事规模均突破两万。这反映了已举办的马拉松赛事没有发生疫情现象,可能有助于重振国内马拉松行业的信心。■ GYMSQUARE